近日,当记者视频连线已从海原回到福建的挂职记者曾雅碧时,她动情地回忆起离别时刻:在海原县三河镇枸杞园采访,58岁的村民马梅香拉着问她:“你走了,我以后还能见到你吗?”“我哽咽着说不出话,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。”曾雅碧声音微颤,“我告诉她说可能不会了,但我会想你们的。”
破解语言障碍:从“天书”到“心语”
2024年8月,曾雅碧作为福建省漳州市第四批援宁专技队员,挂职海原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。
初抵海原,浓重的方言成了最大障碍。“第一天在单位,同事说话我基本听不懂。下乡采访,老百姓的话更像是‘天书’。”深知记者工作离不开语言沟通,她决心攻克难关。
田间地头、老乡炕头成了她的“方言课堂”。她追着同事“翻译”,用随身笔记本记下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。3个月后,她不仅能听懂,还能用地道的“好着呢”和老乡亲切地拉家常。
今年6月,在她策划的《一户一故事》主题报道中,她与脱贫户无障碍交流。面对网友“听得懂吗”的疑问,她回复说:“老百姓说的都是心里话,所以都能走进我心里。”在红羊乡采访,她用方言问候一位老奶奶,老人惊喜地握住她的手:“这娃娃说的话,我心里受活(舒服)得很!”
注入活力:融媒体改革的“福建经验”
挂职一年间,曾雅碧为海原县融媒体中心带来了显著变化。“仅今年上半年,我们被上级媒体采用的稿件就超过800条。”海原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。
成绩缘于她引入的“福建经验”:建立“一次采集、多元生成、全媒传播”机制;优化采编流程;开创出镜记者无剪辑拍摄模式,并带徒式培训;成功打造《主播探两会》《十件民生实事》等品牌栏目。“以前缺出镜报道,现在很多乡镇点名要曾主任报道,大家喜欢‘活’的新闻。”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田虎说。
今年7月,曾雅碧为同事们开设“融媒体时代的内容创新与传播策略”夜间培训课。“传统媒体转型不是简单搬内容上网,必须重构生产方式。”她结合漳州案例深入讲解,台下20多名本地记者编辑专注记录。年轻记者洪世娟深受启发:“要以用户为中心,去现场抓‘活鱼’。”
今年五四青年节,海原县“寻访身边的10名好青年”活动将“爱岗敬业”奖授予挂职干部——曾雅碧。
情牵山海:“福建女儿”的海原情
穿上防晒衣,她是田埂上与农民聊收成的记者;套上西装,她是演播室里独当一面的主播;换上礼服,她是舞台上舌灿莲花的主持人。形象多变,不变的是曾雅碧对新闻事业的热忱和对海原的深情,以及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。
在关桥乡,她和村支书唱花儿帮农户卖甜瓜;在春旱严重的李俊乡,她顶着风沙记录干群抗旱;在零下17摄氏度的暴雪天气中,曹洼乡群众一杯暖心的八宝茶,融化了眼镜片上的冰碴,也暖透了她的心窝。
曾雅碧以短视频《援宁日记》记录在宁夏的点滴,收获大量粉丝。甘城乡的张浦见到她采访很激动:“哎呀真见到真人啦!我就喜欢听这女娃子说话,最爱看她在我们甘城抓鸡的视频。”一年间,《援宁日记》播放量达“百万+”,“闽宁情深”的故事在万千人指尖传递。
离别之际,乡亲们的不舍之情令曾雅碧动容:“大家都要请我吃羊羔肉,邀我去家里摘水果、睡大炕……”
回到福建的曾雅碧,仍心系海原。在前不久的海原县人才音乐节上,她在漳州九龙江畔录制了祝福视频:“都说天下的水同根同源,从南华山到九龙江,我与清水河畔的你们始终心意相通。我永远是海原县融媒体中心的‘编外一员’,将持续讲好海原故事。”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)